致歐盟的獻辭
為一個開放的歐洲、一個團結之地在人類大家庭尋找和平與修和,是泰澤團體的聖召的主要部份。三十年來,泰澤團體一直推動「信心在人間朝聖之旅」,已經把好幾代來自各大洲的青年聚集在一起。 由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2日,來自歐洲各地的四萬名青年將重燃那標誌著歐洲建立初期的直覺和熱誠:實現民族之間的修和,一起安排他們的資源和專長。 建立歐盟:一個前所未有的冒險旅程歐洲已成功展開史無前例的和平時期。那條走過的路已在世界其他地區喚起極大希望。歐洲經歷了民族之間的多次衝突之後,和平確是無價的禮物。然而,和平從來不是一劳永逸地獲得的;每一世代都要建設和平。 不要屈服於冷漠今天,人們有時以茫然不解的態度和某程度的冷淡來看待歐洲組織。然而,要確保在歐洲持續建立和平,這些組織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它們也不可取代歐洲社會各階層肩負的責任。 對它們而言,國家領袖可以為新的前景作出貢獻,就是要作出艱難決定時,拒絕不公平地把歐洲組織定為代罪羔羊。 [1] 團結全球化建立一個精誠團結的歐洲,唯有當它表現出與世上的窮人團結,它才獲得圓滿的意義。這些民族正迅速地逐步發展!當前的形勢要求重新努力理解,以採納歐洲組織和援助機制。 很多年輕人要求經濟全球化與團結全球化相結合。難道共享繁榮的目標沒有要求富裕國家藉著投資發展中的國家,並藉著充份地和負責任地接待從那些國家前來的移民而表現得更大方慷慨? 藉著在本身的洲陸上形成很多人際關係,很多年輕人經已養成一種歐洲意識。那並不意味著放棄每個民族或地區的特質,而是在著手分享恩賜的同時,尊重多元化。一些倡議,例如歐洲義工服務,將加深民族之間和地區之間互相了解。 當前的金融危機當前的金融危機更清楚顯示,假如經濟忽視倫理規範,就不能長久地發展。危機可以變成機會,引領我們質疑在建立世界社會的優次:我們對哪一種發展感興趣?哪一種發展能夠尊重我們地球的無限資源? 經濟和金融制度越複雜,就越要加以協調和規範,好能促進整個人類大家庭的公益。那些訂立基本規則確保更大的正義的超國家的機構,從此是不可或缺的。 [2] 基督徒的兩項貢獻福音鼓勵簡樸生活。它召叫信徒克制自己的慾望,好能作出限制,不是出於強迫而是出於抉擇。 [3]自由選擇的簡樸,不但使那些享有特權的人能夠抗拒爭奪多餘不需的東西,並且有助抵抗把貧窮強加於被剝削的人身上。 促進邁向寬恕的步伐,是基督徒的另一項貢獻。這樣的步伐意味拒絕把仍然引起痛苦的仇恨傳給下一代──不是忘記過去的傷痛,而是藉著寬恕而治癒記憶,中斷那導致持續報復的連鎖反應。開始建設歐洲的強大動力,都是源於這份信念。 [4] 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一個標誌著信任而非誤解的文明。有時候,在歷史的過程中,只要很少數的人,便足以扭轉局勢,邁向和平。 [5] [1] 為了在加深團體意識的過程中前進,輔助性的原則是必要的。這原則一方面容許歐盟機構在成員國未能介入某些領域的時候作出干預,另一方面尊重這些國家本身的司法權。一切決定應該在最接近歐洲公民的層面上作出。這原則鼓勵每個人負起自己的責任,亦應使不同國家避免提出過多要求。 [2] 1963年,教宗若望廿三世在他的《和平於世》(Pacem in terris)通諭中提議創立一個具「普遍能力的公權力。」那種預言式的直覺在今天看來更恰當不過。 [3] 耶穌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什益處呢?」(路9:25) [4] 該信念激勵法國和德國走在一起。1965年,根據波蘭主教團的倡議,它也是波蘭和德國人民之間的相互饒恕的淵源。基督徒因而預備政治和解之道。 [5] 歐盟的創辦人只有幾個人,但他們有一股出色的直覺,即為了防止另一種衝突的發生,大家開始共同享用資源(煤和鋼),過去卻是用來供給作戰用的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