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TAIZÉ

基督召叫我們共同成為人類和平的標記

 
2018 年 3月31日 星期六

 [1]

是誰讓我們這些天相聚在一起?這是一種理念、一種教義還是一種系統化的思想?不,這是一個人—耶穌。在這個星期內,我們陪伴他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在本週的開始,我們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這個人沒有做錯任何事,而是幫助了那麼多窮困的人們。
但為什麼那個時代的人將他視為一種危險,排擠他,侮辱他,虐待他,甚至夺去他的性命。

為什麼人們要這樣對待他?甚至是他親近的朋友們也拋棄他,當然有猶達斯(猶大),但是也有伯多祿(彼得)。所有人都逃走了,那我們呢?

在本週末,有一個讓我仍然難以理解的奇蹟要發生。這就是耶穌毫無反抗的進入了人性無法理解的深處。

在人性的最陰暗處,他知道自己必須要承載著上主的愛。為此,這其中最為難以理解的是,他並不與這些人鬥爭,也非簡單的藉著倫理教育和自身的道德榜樣來改變他們。他更多做的是與仇恨本身做鬥爭,與死亡和罪惡做鬥爭。

這些天,我們如同格客西馬尼園的門徒們一樣。耶穌要我們與他一同醒悟祈禱。他需要感受帶我們就在他的身邊。同時,又如同福音中所說的,為了獨自祈禱他又離開我們有一段距離。他隻身面對仇恨、死亡和邪惡。

今天是聖週六,這不僅僅是年都會要來的一天。這是一個表達生命本質和信仰內涵的日子。如同門徒們,我們並不知道耶穌去哪裡了,也不了在這齣慘劇中,他經歷了什麼。更多的情況是,當我們面對無辜者所遭受到如此多苦難,我們開始懷疑基督是否真的戰勝了邪惡。


明天是複活節,我們歌唱他的複活。我們回憶起,更多是生活出這個不可思議的時刻。女人們回到耶穌的墳墓,發現它已經空了,然後報告給宗徒們這個消息:“基督復活了。”

當然,我們相信他活著。因著他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便不再受到仇恨,罪惡和死亡的影響。我們相信,他以不可見的方式陪伴著我們,在我們中間,他向我們傾注了他的愛。

人類語言的有限,不足以表達出這份臨在的奧跡。然而在福音中,用了非常簡樸的語句讓我們揣測到這種臨近的真實,如果若望(約翰)福音中講:“你們要信賴上主,也要信賴我。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

這是一個共同的慶祝,如同明天我們要做的。在基督繼續臨在中,我們共同進入這個奧跡。正是藉著這份慶祝,他的複活影響著我們。

當我們睜開雙眼,在新的光明和希望的光芒中,我們看到了真相與真實,而非在失望中。遠離一種烏托邦的美麗和幼稚,而是著眼於他在我們所做的工和我們生命的轉變。

從此基督召叫我們共同成為人類和平的標記。這就是教會的意義和職能。為使眾人成為平安的承載者,基督使所有人匯聚在一起,無論語言,無論生活境遇,甚至是那些反對他的人們。


因著我們對合一的熱情,我們小小的團體願意同大家共同進行一次全球信心的朝聖之旅。這並非只是基督徒見的合一,而是所有人類大家庭內的合一。這份熱情正是在在基督內萌生。

你們或許已經知道了這朝聖之旅的未來計劃。

5月1日週末,將是在烏克蘭利沃夫聚會。在這個飽經蹂躪,同是不為其他歐洲國家所知曉的國家。這樣的一次聚會必將開闊我們的視野。

緊接著,幾位弟兄和一小隊青年要前往西伯利亞的克麥羅沃。這個城市沉浸在上週一個超市大火的悲傷中。在那里東正教會將會接待我們。

然後,在八月份將會在香港舉行聚會。我們將前往這個偉大的國家—中國。我們深愛著這個國家的人們,他常在我們的心中,這次聚會將會聚集亞洲國家的青年們,同時也向其他大洲開放,當然也包括歐洲。

在10月份在奧地利的格拉茨舉行聚會。


我現在要談一下關於非洲青年聚會的事情,現在我宣布我們下屆非洲青年聚會的,這將是第五屆非洲聚會。在9月25日到29日,在南非的卡普頓舉行。

我們受到開普敦不同教會的邀請。 Sharon, Zanele, Jaco, Wynand, et Louis 來著這些不同的教會。下面sharon要給大家講話。

Sharon :大家好,我是Sharon,來自南非的開普敦。作為一個來自南非的青年,生活在這個彩虹的國度,這個多元化的國家,修和常常在我的生命中。例如,我們有12種不同的官方語言。

我們期待在明年的聚會中來自非洲不同國家的青年和其他不同大洲的人們彼此聆聽,並共同慶祝。聚會籌備工作已經開始,明年在南非,我們歡迎你們在座的所有人。開普敦見!

現在是最後一個好消息。明天早晨,在復活節的慶祝中,在我們中間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發生,我願與以你們分享。


明天早晨,我們的Jean 弟兄將會發大願。在多年的準備後,他將跨出信賴的一步,為了在基督的生活和弟兄們的生活,他將要做一個肯定的答复。

有很多不同跟隨基督的方式,但無論我們身處何處,如同對Jean弟兄一樣,基督賜予我們信心,並與他一起走到我們生命的盡頭,不再回頭張望。

願基督復活的喜樂觸及我們的心靈,願這份喜樂天天充滿我的生活。

上次更新: 2018年3月31日

脚注

[1Photo: Benedek Pozsg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