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TAIZÉ

2020艾樂思院長的年度書信

持守根源,勇往直前

 

“2020年反省建議”

PDF format:

PDF - 588.1 kb
繁體中文

PDF - 594.3 kb
简体中文


9月份在南非開普敦,我們踏出「普世信心朝聖之旅」新的一步。南非是一個偉大而美麗的國家,在25年前,它向世界展現出了反抗種族隔離和非暴力轉型的力量。雖然如此,時至今日,在不同族群間的分裂仍然深深的烙印在這片國土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1000多個家庭敞開家門迎接青年的事實已經是一個標記。年輕人們踏上了與其他族群的基督徒或教會傳統相遇的旅程。我們是否能如他們一樣,在我們所生活的土地上,尋得勇於走向他人或接待彼此的勇氣。

讓我開始出發!這就是一個當今的招叫。不要被灰心喪氣所侵蝕,反而要分辨身邊衆多新生命的標記和未來的預相。請注意那些新穎的舉措……即使這些尚未沉謀研慮,而常是臨時之策,但我們仍可在前進中尋求。
在波蘭弗羅茨瓦夫(Wrocław)聚會之時,當我選擇《2020年的反省建議》的標題時,受到了一位波蘭修女厄蘇拉.萊德好思佳(Urszula Ledochowska)的話的啓發。她是衆多基督見證者中的聖人,並且是在那個時代有超前意識的歐洲人。在她的生活中常會提到:「持守根源,勇往直前。」

在三十年前的1989年十二月底,我們已經來過弗羅茨瓦夫:波蘭是在「鐵幕」東部首次舉辦歐洲聚會的國家。 當柏林墻倒下的時候,人們的心中充滿重新獲得自由的熱情。從那時起,世界轉變了:我總是會有這樣一個信念:新一代的青年將會為我們的時代開啓另一條自由和正義的道路。

在生活和信仰中,我們都是朝聖者,有時甚至是這個這世界的陌生人。在試探和喜樂的時刻,要記得上主是忠心信實的。在我們的委身中,祂邀請我們堅持不懈。祂已經預備了平安的未來。

艾樂思弟兄
真相的探究
在2019年,我們的泰澤團體體驗著「真相的探究」的艱難,這涉及到某些團體修士的性侵指控。爲了重啓信賴之路,我們願意將一切都放在光明之下,願緘默者敢於發言。更多相關内容請訪問[www.taize.fr/protection]

1. 勇往直前 ……準備再次啓程

上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
(創世紀12:1)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創世記12:1)

藉著信仰,我們回應踏上征程的邀請。無論是在我們萬事順遂時或是束手無策時,總是可能有新的開始。

在聖經的開始部分,我看到召叫亞巴郎/亞伯蘭的故事。他被邀請將一切拋在身後,踏上了前途未卜的道路。因著懷有上主將要引導他們的信心,他和妻子撒辣/撒萊們成爲了朝聖者。

當亞巴郎/亞伯蘭和撒辣/撒萊到達一處上主所指引的新土地,他們就在那裏搭起帳篷住下,如同他們總在旅途中。但最終,他們的所承受的試探轉化成了祝福:亞巴郎/亞伯蘭和撒辣/撒萊發現了在自己本鄉所不能尋求的。

聖經受到這種動力的影響:爲了上主所預備的未來,踏上征程。在這條路上可能散佈著陷阱和考驗—上主的人民離開埃及,他們遊蕩了四十年之久。

藉著引導陪伴祂的人民,上主自己也成爲朝聖者:「你不論到那裏,我必護佑你,我決不離棄你。」(創世紀 28:15)

在引領人民穿過曠野的時候,祂教導他們如何聆聽祂的聲音,並且向他們展現出了意想不到的機遇。

  • 請獨自或和大家一起閲讀或反復閲讀,這些與上主邀請我們踏上旅途相關的聖經章節: 創世紀28:10-15 ;出谷紀/出埃及記;聖詠/詩篇 126;依撒意亞/以賽亞書 43:1-2;瑪竇/馬太福音2:13-23;路加福音 10:1-9; 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11:19-26

2. 勇往直前……全然地呈現於身邊之人

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 (馬爾谷福音6:34)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馬可谷福音6:34)

耶穌以朝聖者的身份自居,正如他曾說:「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瑪竇/馬太福音8:20)。他踏上征途為宣講這新的喜訊:上主臨近了,他正在轉化這個世界。他邀請我們參與這個更新人類家庭的計劃。

藉著他的生活,耶穌基督向我們指出了起點:藉著關注那些弱小的弟兄。耶穌對他人有如此的關注,正式因爲他深深的植根於上主之內。在生命中的每一時刻,他讓自己被聖神/靈所引導。

藉著基督來到世界,他完全的分享了我們的人性。藉著他在十架上的死亡,他曾受苦至極,並展現出了對於上主和我們的絕對忠信。藉著他的復活,在他的愛內,他成爲了新開始的見證,這便是上主所賜予人類的。

在面對暴力和羞辱而不知所措時,很多人感到好像是這個世界上的陌生人。步隨基督的基督徒們將他們的信心安置在上主內,他並非將他們引入冷漠的深淵,而是實事求是,團結一心並委身為他人服務。

在第二世紀,一位不知名的作者這樣描述基督徒們:他們雖每人定居在自己的土地上,卻有如那裏的外鄉人。「他們四海爲家,同時又似客居他鄉。」(丟格那妥書)

  • 讓我們尋找一份具體的委身的服務,為讓我們的生活深入到基督對最弱小弟兄的關注中。
  • I與當地教會建立聯繫,在一起定期的相聚,以十字架和耶穌的復活為中心共同祈禱。

3. 勇往直前…… 與客居他鄉者共處

若外方人在你們的地域內,與你住在一起,不可欺壓他;對與你們住在一起的外方人,應看作你們中的一個同鄉,愛他如愛你自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做過外方人。 (肋未紀19:33-34)
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負他。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
(利未記19:33-34)

在世界各地,很多男男女女和孩子們都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土地或是決定在他鄉尋求未來。他們的動機要比那些樹立在他們面前的阻礙更強。

我們願意特別的保守自己的文化特色,但是接待他人難道不是一件極美的人類禮物嗎?當然,外國人的來到也會帶來很多複雜的問題。移民潮應當被適當的管控;但當它帶來衆多問題之時,也同樣創造了更多的機遇。

有時幾個世代的人們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小區或是同一個鄉村的一同生活,但人們彼此卻互不相識形同陌路。即使身處同一文化圈的人們,彼此之間也會有嚴重的誤解。那麽,我們是否願意與那些與我們價值觀或信念相左的人們的相遇呢?

無論他們是外鄉人或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陌生人,藉著我們邁上走向他人的道路,我們將毫無疑問的能夠更好的理解那些與我們觀點不同的人們。

  • 有些年輕人看上去毫無歸屬感,即使他們並不缺乏物質保障。與家人的關係破裂,會產生深深的孤獨和寂寞,有時這些是不可見的。試著去關注他們,有時這些人就在我們的身邊,人們正忍受著內在的流放之苦。

4. 勇往直前……如同萬物中的一員

上主的喬木飽餐水澤,黎巴嫩香柏,主手所植。鳥類在那裡壘窩築巢,鶴群以樹梢為家安臥 (……)上主,你的化工,是何其浩繁,全是你以智慧所創辦,你的受造物遍地充滿。 (聖詠104)
佳美的樹木,就是黎巴嫩的香柏樹,是耶和華所栽種的,都滿了汁漿。雀鳥在其上搭窩;至於鶴,松樹是牠的房屋。(……)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詩篇104)

當面對這些的災害重壓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星球上時,無論老幼都感受到無力和氣餒。在未來的時代,氣候災難將迫使更多人離開家園。

然而,信仰邀請我們抵抗宿命論和焦慮。在聖經的開始,我們讀到:「上主將人安置在伊甸的樂園內,叫他耕種,看守樂園。」(創世紀 2:15)。通過這富有詩意故事,聖經強調在上主的創造工程中,我們接受了一項特殊的責任,就是照顧並保護地球。重新發現人類也是創造的一部分,讓我們更賦予人性。

我們的地球是造物主恩賜的珍貴禮物,只有懷著感恩與喜樂之心才能獲得。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爲了所有受造物和我們下一代的益處,上主招叫我們看護它。

在氣候危機的面前,我們看到衆多的措施孕育而生。這些措施正越來越深的影響著大家的集體意識。雖然緊緊是在個人層面的實踐是不夠的,但是這確實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

  • 每人都被邀請在自己的領域去做出回應:更正我們的生活方式,化繁從簡,關注受造物之美。
  • 爲了更好的保護受造物,不同宗派的基督徒們共同的見證是可行的。難道這樣緊迫不能形成一種召喚,不能讓我們在宗教合一事工的框架內相聚嗎?這已經開始了:其中一項就是2019夏天所登載的「綠色教會」的網頁(請關注www.taize.fr/eco)。

5.勇往直前……向内扎根

耶穌說:「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瑪竇福音 6:6)
耶穌說:「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馬太福音 6:6)

如同「世上只是外方人和旅客」(希伯來書11:13),我們需要尋找一處向內紮根的地方,在那裏我們可以做自己。難道不是在祈禱中和與基督友愛的對話中,我的生命才能根深蒂固嗎。

確實,我們在上主內的信心可能是脆弱的。但是教會難道不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彼此依靠的團體嗎?在那裏我們分享彼此的疑惑和困擾,在探索中彼此扶持。

懷著上主所賜與的偉大自由,常回到這個團體。因著上主的愛,上主願意我們從集體和個人的束縛中抽離,並幫助我們遠離前行的羈絆。

我們如何保持勇往直前,又不與生命的根源相隔離。只有當我們懷有上主的國已經在我們內並我們中間開始萌芽的信念,隨之讓這信念不斷成長時,我們才能做到。

當然,我們的心靈需要安息之處。它就如同一個內在的重心,在那裏耶穌曾講過:「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瑪竇/馬太福音 11:29)。

聖神/靈,美善的氣息,你引導我們
即使在我們靈魂的黑夜……


 [1]

上次更新: 2020年1月9日

脚注

[1Photo: Cédric N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