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在泰澤及其他地方的年輕人[1], 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嚴峻的現實,我不禁問自己,他們是如何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的。在硝烟彌漫的地方,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迫切。
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境中,他們展現出的韌性和毅力從何而來?當我聆聽時,我逐漸明白,對上主的信任能使信仰者培育出一種希望。透過耶穌的復活,一種信念油然而生——死亡將不會是最終的結局。
對復活的堅信會帶來希望,這使人們相信人生的疲憊並不是終點。我們被呼召去做更大的事情。這就是年輕人想要與我分享的希望:一種超越一切的希望的期盼 , 即在萬物盡顯絕望之時,正是新的生命會誕生之刻 。[2]
瑪利亞滿懷希望地高唱讚美道 :「上主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驅散那些心高氣傲的人。祂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祂曾使饑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路加福音 1:51-53)是的,讓我們勇敢地與她一起詠唱,祈禱時局能有所改變。即使當上主似乎沉默不語,前路也可能突然展現 。[3]
同時,讓我們盡自己所能,即使看似微不足道,也要向我們周圍處於困境中的人、或那些被捲入戰爭或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展現團結標記 。難道不是這樣才能讓我們擁有這份超越一切希望的期盼嗎?
接下來的反思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過去一年與生活在戰爭或衝突地區的年輕人的會面和對話。我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感謝我們的在陶成期的弟兄們,他們的悉心建議使一切井然有序。
frère Matthew
希望的勇氣
當我們渴望信賴上主的愛時,我們周圍所見和所感常常似乎與這份愛相矛盾。我們常在現實與未知中進退兩難,這種狀態或許會讓我們感到不自在。但當這矛盾向圓滿的希望敞開時 ,[4], 我們內心深處便會釋放出某種東西。
希望需要耐心。正如保祿宗徒/使徒保羅所說:「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羅馬書 8:25)在上主的時間裡,轉向即將到來的圓滿,然而也被「外有爭戰,內有懼怕」所困擾(哥林多後書 7:5),我們是否敢於將自己持守在這個空間中,而不是逃避它?
「在絕望中,亞巴郎/亞伯拉罕仍懷着希望而相信了。」(羅馬書 4:18)亞巴郎/亞伯拉罕——眾信仰之父,緊緊抓住上主的應許,懷著超乎一切常理的望德。他和他的妻子撒辣/撒萊身上成就了對他們來說似乎不可能的事。
在國家被戰爭摧毀、人民面臨流亡威脅之時,儘管先知耶肋米亞/耶利米身處牢獄, 仍然對未來作出了投資:他購買了一塊田地,因為他深信上主不會拋棄祂的子民(耶肋米亞/耶利米書 31:6-15)。
如此驚人的望德之舉,使信仰變得更加真實。這是一種對尚未可見之事,甚至是不確定性的信賴。我們能否堅守這份希望呢?這最終重新開啟了喜悅的源泉[5]。即便在人類最複雜的境遇中,我們從未敢於期望的事情,也可能成為現實。
如今,在許多戰爭肆虐的國家,令人難以置信的希望行動[6] 正在湧現。
聆聽懷有希望的人們
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希望的意義,我們需要傾聽那些生活在痛苦與暴力中的人們的聲音。上主不正是透過他們的聲音来引領我們嗎?
在我和兩位兄弟訪問烏克蘭期間,一位教會領袖告訴我們:「祈禱開啟了一個空間,使療癒成為可能。」他的話深深打動了我。因著經常面對人民的痛苦,他發現信徒們能夠在內心生活中保持開放,去迎接新的事物。
這是一個不一定會立竿見影的過程,但或許在其他方法的配合下,它開啓了克服傷痛與悲傷的大門,喚醒了人類得以療癒的希望。祈禱賦予力量,使人在面對最複雜的情境時堅定不移[7]。當黑暗似乎吞噬一切時,它擊退了氣餒的浪潮。
一位住在法國的巴勒斯坦女士寫信給我們,她的家人住在加薩。她說:「那種承載著受傷者和脆弱者的愛賦予了新的力量。這讓我想起福音書中那位癱瘓者[8] ,他被朋友們和朋友們的信仰所托付。祈禱也是一種抵抗的方式,這對我很重要。但我也是人:在得知我家族中有兩名成員去世的消息後,憤怒吞噬了我,我大喊,我哭泣……當我冷靜下來,我知道上主就在那裡,在痛苦和絕望中,上主扶持著我們。」
今年夏天,她在探訪泰澤時說:「每天早上,我祈禱能找到愛而非恨的力量。」她的話就像前行之路上的一盞燈。
一位來自被戰爭蹂躪的亞洲國家的年輕女生告訴我:「我們的人民雖然感到壓力沉重,但在福音中找到了安慰。上主的子民有多少次在逃亡?無論情況多麼艱難,社群依然被建立起來。上主可能對我們有更大的計劃,但我們必須一天一天地走下去。能夠活在當下是一種恩賜,也是生活要被充分體驗的標記。在祈禱中,有一種和平的源泉,讓我們彼此鼓勵,並在分享和團結中尋得意義。」
我聽到有黎巴嫩人這樣講:「我母親就是希望的見證。儘管經歷了種種,她總堅強不屈。正因為有她,我才成為今天的我。她教導我們如何對上主有信心,如何禱告。每個以信賴而活的人都能活出信赖,因為他們從源泉汲取希望,並能成為希望的見證人。」
我們在自己的處境中,可以發現哪些希望的見證者並傾聽他們呢?讓我們開啓雙耳,聆聽他們要說的話。
為希望奮鬥
當我們的計畫受挫、希望破滅時,我們應該如何反應?耶穌給了我們一個保持希望的訣竅。面對一大群飢餓的人群時,他「憐憫」他
們,字面意思是「他的心向他們敞開」[9]。然後,他找到了一個方法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拒絕向困境低頭,讓希望在我們內心成形。這與被動等待正好相反,它包含了一場奮鬥[10], 別無他法。甚至我們對於希望的渴望,就能引領我們跨越從人力可及到上主可及的門檻。
在基督裡所賜的希望,讓我們預嘗到上主在未來將要滿全的事物。它就像一艘船的錨[11]。 當風暴來襲時穩固我們。它也使我們能夠在生活中,以微小的舉動,忠實地回應我們所領受的召叫,並照顧那些託付給我們的人。這希望也像一頂頭盔 [12], 保護我們免受可能降臨的逆境衝擊。
泰澤會規提到,「永遠不要屈服於基督徒一邊宣稱愛人如己,一邊卻彼此分裂的醜聞。」對於羅哲兄弟而言,基督徒的合一[13] 從來不僅僅是一個目標,而是一條通往人類大家庭和平的道路[14]。
泰澤周圍那些不起眼的矮樹叢,儘管近年來兩度遭受害蟲侵害,卻突然間重獲生機。那些看似枯死的樹叢又長出新枝,灰色轉變為綠色。大自然為了生存而奮鬥,展現並激勵著我們為希望而奮鬥的精神。對於創造的希望[15], 以及從上主美好的創造中獲得的希望,與對人類的希望密不可分,息息相關[16]。
做懷有希望的人
當我們面對似乎無法達成互相理解的情況時,希望很容易被抹煞。營造一種懷疑的氛圍,會將他人身陷與懷疑的羅網中。
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我們的團體、教會和家庭中,也可能發生在社會和國家內部。這樣的動態可能是隱藏的,也可能是公開的,但它們總是消耗我們的力量。然而,在面對不公義時,我們必須揭露邪惡,以免更多人淪為受害者[17]。
彼此扶持才能常持希望。我們關注他人的需求時,希望便會茁壯成長。即使身處絕境,我們也能看到有人選擇努力生活、微笑面對,每天提供力所能及的微小幫助。
希望與真理和正義相關[18] 。 這或許就是上主的特質。 我們難道沒有在耶穌的生活、死亡和復活中看到它們嗎?滋養希望需要面對現實的本相,並在上主的應許之光中看待它。[19]
一位生活在衝突地區的年輕人告訴我:「我正在咖啡館裡看書,突然火箭彈在我們周圍飛來飛去。人們情緒激動地跑出去,但我決定留下來,把書看完。」尋找避難所本來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分享這個故事是對戰爭不可避免性的抗爭,一種充滿希望的抗爭。
我的一位兄弟告訴我:「希望是挑釁性的,更甚者,它是具有傳染性的。希望的對立面是冷漠或放棄。在我最近回到飽受戰爭摧殘的祖國時,我看到人們的臉上滿是悲傷、擔憂和壓力。於是問自己:『我能做什麼?』然後我想到一個點子:每當我開車並擁有優先通行權時,我會停下來讓前面的人先行。這只花我五秒鐘。但我可以看到這個小小的行動讓人們的神色有所緩和,稍微緩解了我兄弟或姐妹的痛苦。」
我們內心的一切都在抗拒戰爭和死亡……我們內心的一切都渴望生命與美麗。」[20]
逾越奧蹟的希望
此刻我身在何處?是在耶穌受難日的十字架腳下?是在復活節主日的喜悅中?還是在聖週六徬徨無措的等待中?
無論我身處何處,我能否瞥見一條希望之路?當我仰望為愛世人而捨命的耶穌時,這條路便在我面前展開。他向我們顯示了一種超越一切暴力、仇恨與死亡力量的愛 。
希望並不依賴於對情勢的分析,而往往依靠那微弱閃爍的信任之火。儘管脆弱,這火焰卻能在至暗的黑夜中燃燒,正如它燃燒在耶穌朋友們的心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耶穌受難時離他而去,但他的愛使他們最終得以歸來。
要是我們能夠認出復活的耶穌該有多好!但他的臨在並不依賴於我們的認知。我們的絕望有時會蒙蔽我們,就如同曾蒙蔽瑪達肋納的瑪利亞/抹大拉的瑪利亞那樣。復活的耶穌問瑪利亞:「妳哭什麼?」以及「妳找誰?」(若望/約翰福音 20:15)。這第二個問題回響了他在若望/約翰福音中的第一句話:「你們找什麼?」(若望/約翰福音 1:38)。當他進入人類最深的悲痛與死亡後,對意義的尋找變成了一種對臨在的渴望[21]。
由死中復活,生活在上主内,耶穌將我們吸引到他身邊[22]。無論滿是悲傷或喜樂,復活的耶穌總會在我們內心最深處與我們相遇,向我們敞開祂與天父的關係,並帶領我們在聖神/聖靈內彼此共融。我們不再是絕望的囚徒——一種新的生活 成爲可能。
保祿/保羅寫道:「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着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上帝的愛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羅馬書 5:5)讓我們活在這份愛中 ,願聖神/聖靈常常引領我們!
希望的朝聖者,和平的朝聖者
對復活的信心使許多人在困境中緊緊抓住希望。這是一個源泉,引領我們超越自身的限制,使我們能向他人敞開心扉並付諸行動。
相信耶穌的復活需要極大的勇氣與膽量。這意味著我们要努力不被當今環繞著我們的死亡與毀滅所麻痺。
在看似無望的情境中,上主能創造出新的事物。上主能將生命帶領出死亡,甚至在衝突中實現修和。
在耶稣復活之日的清晨,前往墳墓的婦女們——耶穌的朋友——曾問道:「誰給我們從墳墓門口滾開那塊石頭呢?」(馬爾谷/馬可福音16:3)。我們生命中的石頭是什麼?我們需要祈求上主將它們挪開,好讓新的生命在我們內心誕生。
這新的生命幫助我們站立起來,引領我們與他人一同前行,成為懷有希望的朝聖者。這不也是一份和平的希望 嗎?因為「基督就是我們的和平」(厄弗所書/以弗所書 2:14)。我們是否聽到他對我們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23] 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若望/約翰福音 14:27)
作為和平的朝聖者[24],我們明白,沒有公義就沒有真正的和平[25]。 我們所懷有 的和平,源自我們所持守的希望,它使我們在內心獲得自由 。這和平使我們熱愛生命,抵抗不公,並在聖靈/聖靈的引領下堅持不懈。
有一天,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在以匝加利亞/撒迦利亞的頌歌禱告。作為一位生活在被佔領土地上的老人,他因意想不到的誕生而喜悅,並讚美說:「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這是出於我們天主的慈懷,使旭日由高天向我們照耀,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並引我們的腳步,走向和平的道路。」」(路加福音 1:79)
我們準備好去期盼超越一切的希望?
復活的基督,
藉著聖神/聖靈的臨在,
你將上主的愛傾注在我們心中,
你使我們期盼超越一切的希望。
從我們內心深處,
一點點的,
一份出人意料的平安悄然湧現。
願讚美歸於你!
[1] 2024年5月,我與三位弟兄作為朝聖者穿越飽受戰爭摧殘的烏克蘭。在夏季,我們在泰澤接待了來自緬甸、尼加拉瓜和烏克蘭的年輕人。到了秋天,我與來自這些國家的年輕人,以及來自伯利恆和黎巴嫩的年輕人,進行了線上交流。同時,我的四位弟兄再次前往烏克蘭,從東到西探訪這個國家。
[2] 「沒有經歷過完全沒有地平線的絕望,就不可能擁有希望。那種狀態就像是白晝中的黑夜,迫使個人和民族放下他們的幻想。」——柯琳·佩魯雄,《希望,或穿越不可能》(巴黎:Payot & Rivages出版社,2023年),第8頁
[3] 「希望是人類對上主沉默的回應。」—— 賈克·埃盧(Jacques Ellul),引述自安妮·萊屈(Anne Lécu),來源:www.revueetudes.com/article/esperer/24779
[4] 在對《申命記》4:31的評論中,古斯塔沃·古特雷斯(Gustavo Gutiérrez)寫道:「上主不會忘記祂的盟約;忠信首先是記憶。忠實就是記住,而不是忘記我們的承諾,要有傳統的意識。對盟約的忠誠以記住盟約的根源及其要求為前提(……)。但真正的忠誠意味著更多的東西;它還要求,這一點乍看之下或許不那麼明顯,投向未來。擁有記憶並不是停留在過去。記住昨天很重要,但它的重要性在於幫助我們為明天下注(……)。忠誠並不在於毫無創意地沿著既定的道路前行,而在於持續地更新這些道路;它帶領我們——應該帶領我們——去創新、去改變、去設計新的計畫。」—— 引自古斯塔沃·古特雷斯,《生命之神》(El Dios de la vida),西古梅出版社(Ediciones Sígueme),薩拉曼卡,1992年,第82-83頁
[5] 在與生活在戰爭情境中的年輕人對話時,許多人談到了歌唱作為快樂和力量來源的重要性。這封信將於 2024-2025 年在塔林舉行的歐洲會議期間發表。讓我們不要忘記「歌唱革命」,它為愛沙尼亞在1991年和平重獲獨立做出了巨大貢獻。人們以歌聲走上街頭,面對所面臨的威脅。
[6] 我們的一位兄弟在朝聖途中遇到的一個人對他說:「我內心住著一種創造性的憤怒。」正是這種力量驅使他想要至少做一件小事來改變當前的情況。
[7] 「從斯塔雷茨 [西盧安] 那裡,他 [索夫羅尼·薩卡羅夫] 學到了對他靈性生活具有根本意義的許多東西。其中有兩點尤為突出:一是如何面對在禱告中感受到被拋棄的情況,當人所經歷的不是上主而是荒涼的空虛;二是如何應對為受苦的世界進行深切禱告時伴隨而來的痛苦。第一點通過薩卡羅夫後來更深入發展的『被上主拋棄』的概念找到了意義;第二點則是透過禱告中啟示給斯塔雷茨的指示並由他傳遞給他的弟子:『將你的心思置於地獄,卻不要絕望!』」——諾曼·羅素,《神化與宗教》(劍橋大學出版社,2024),第169頁
[8] 參見《馬爾谷/馬可福音》2:1-12。注意那位癱瘓者朋友們所展現的希望之力量,他們克服一切障礙,甚至拆開屋頂,只為幫助他並將他帶到耶穌面前。
[9] 希臘動詞 σπλαγχνίζομαι(splanchnizomai)在情感上非常強烈,表達了一種溫暖、富有同情心的對需求的回應。這個詞很難翻譯:「憐憫」、「同情」、「憐惜」都能部分表達它的意思,但「他的心被觸動」或許更全面地表達了這個動詞隱含的深刻情感反應。在《瑪竇/太福音》中(見14:14、15:32、18:27、20:34),這個動詞不僅僅指一種情感或感覺,也指一種滿足需求的實際行動。在這些情節中,耶穌醫治病人,隨後餵飽群眾。情感引發了關懷和有效的行動。這個動詞可以說濃縮了整個福音的核心信息。
[10] 參見弟茂德/提摩太前書4:10:「我們勞苦奮鬥,正是如此,因為我們已寄望於永生的上主,他是全人類,尤其是信徒們的救主。」
[11] 參見希伯來書6:19
[12] 參見得撒洛尼/帖撒羅尼迦前書5:18
[13] 關於同道偕行的會議,使天主教會能夠認識並珍視自身內部已然存在的多樣性。來自其他教會的代表在此次會議中的角色尤為重要。這是否為熱愛基督的所有人走向合一的道路帶來了新的合一希望?
[14] 泰澤團體在戰爭時期創立。我們努力生活於「共融的比喻」之中,作為來自不同教會、國家、文化和年齡的弟兄,這種共融需要不斷地維護,才能在面對人類大家庭分裂時成為希望的象徵。
[15] 參見羅馬書8:21-23
[16] 面對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挑戰,我們如何能深化對我們共同家園的關愛,在這個一切息息相關的世界中?
[17] 在泰澤團體,我們繼續沿著道路,面對針對一些弟兄提出的虐待和侵犯指控,以查明真相。那些遭受痛苦並勇敢發聲的人,他們的勇氣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地向他們學習。如此多次,他們反覆尋求新的希望和生命。他們促使我們竭盡所能(參見:www.taize.fr/protection),確保在泰澤及其他地方舉辦的聚會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安全的,並提高對相關議題的認識。我們也感謝「承認與賠償委員會」(參見:www.reconnaissancereparation.org/)的工作,他們傾聽受害者的聲音並進行調解。
[18] 「我相信,希望與真理息息相關。只要我不接受死亡的視角,我就無法處於希望之中。這適用於所有情況。作為基督徒,我們可能傾向於逃避那些讓我們感到絕望的情況——無論是政治上的、環境上的,還是人性的……這種反應是正常的,因為這些情況會讓我們感到憤怒。但在我看來,希望促使我們正視這些情況,以真實的態度面對它們。喬治·伯南諾斯(Georges Bernanos)常常談到希望是一種英勇聖德。這是一種推動行動的美德,讓人不逃避,而是為自己知道或相信是正確的事情而奮鬥。希望引領我們走向上帝的應許。」——克萊芒斯·帕斯基耶(Clémence Pasquier),訪談由克萊芒斯·烏代伊(Clémence Houdaille)整理,《十字架報》(La Croix),2024年10月11日
[19] 在基庫尤語(Gĩkũyũ)中,神的一個屬性是「值得希望」(hope-worthy)——「Mwihokeku」,意指我們可以將希望寄託於神。
• Mwĩhoko:希望 (Hope)
• Wĩhokeku:值得希望 (Hope-worthiness)
• Mwĩhokeku:值得希望的 (Hope-worthy) 例如:Ngai nĩ mwĩhokeku | 神是值得希望的。
[20] 「如果希望意味著正視當前的危險,它同時也教導我們活在當下,相信未來,而不再反覆回顧過去,也不抱任何怨恨。希望,最終,是我們靈魂所渴求的,它的缺乏讓我們變得苦澀或暴戾。就像《雅歌》中所提到的愛情一樣,希望為我們因渴望而枯竭的身體重新注入了生命。」
——科琳·佩盧雄(Corine Pelluchon),摘自《希望,或穿越不可能》(L’espérance, ou la traversée de l’impossible),Payot & Rivages 出版社,巴黎,2023年,第13-14頁
[21] 「正是這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像我們一樣受苦,被視為『無名之輩』,卻啟示了我們悲劇性的人類存在……我們並不是將耶穌視為僅僅要效法的榜樣,也不應將祂偶像化。我們看到的是一位降生成人、與我們一同受苦、一同流淚的上帝。」
——郭佩蘭(Kwok Pui Lan),來自香港的神學家,《上帝與我們的痛苦同哭》,收錄於《以新眼光閱讀:第三世界女性的聖經與神學反思》(New Eyes for Reading: Biblical and Theological Reflections by Women from the Third World),約翰·S·波比(John S. Pobee)和巴貝爾·馮·瓦滕伯格-波特(Barbel von Wartenberg-Potter)編著(美國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梅耶石出版社,1987年),第92頁。
[22] 參見若望/約翰福音6:19
[23] 『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若望/約翰福音14:27)。完美之人的特點就是不輕易被世事所左右,因畏懼而煩惱,因懷疑而不安,因驚駭而心悸,因病痛而憂愁;而是在堅定的信德中屹立不搖,就如面對世界的驚濤駭浪,自己卻穩穩地站在岸上。基督帶給信友的就是這種堅定不移的精神,在歷經考驗的人心中,他傾注了平安。」安博.泰付(Ambrose of Milan, Treatise), 第三篇論述《關於雅各與幸福生活》第6章第28節,引用自《當為世界之靈》(Soyons l’âme du monde),光啓文化事業,泰澤團體編著,逄塵瑩譯,第103頁。
[24] 參見www.taize.fr/pilgrims‐of‐peace
[25] 參見聖詠/詩篇 85:11「仁愛和忠信必彼此相迎,正義與和平必彼此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