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TAIZÉ

為2006年

未完成的信

 
在羅哲弟兄去世的那一天,即八月十六日下午,他叫來一位修士,對他說:「請小心記下這些話!」他沉默了很久,嘗試明確表明他的思想。然後,他開始說:「若我們的團體在人類大家庭創造一些可能性,為拓展……」他停下來,疲倦得無法完成他這句話。

我們從這些文字再發現他內心的熱情,即使他已年老。他說的「拓展」有什麼意思?他可能想說:盡一切可能使人更覺察到上主愛每個人,愛所有民族,毫不例外。他希望我們這小小的團體藉著自己的生命,藉著與別人所作的卑微承諾而闡明這奧蹟。所以,我們兄弟們願意偕同世界各地正在尋求和平的人一起接受這個挑戰。

在他去世前幾星期,他已開始反省這封將會在米蘭聚會上發表的書信。他曾表示希望再花點時間整理其中的一些主題和文字。我們已照原來的文字,編輯這封〈未完成的信〉,並翻譯成五十七種語言。這可以說是羅哲弟兄最後的講話,將有助我們向前進,因為上主「為我們的腳步拓展了道路」(詠18:37/36)。

這封未完成的書信於二零零六年在泰澤的每週聚會,以及在各洲陸舉行的聚會中作反省的材料,而各人可嘗試尋找不同的方法,藉著自己的生活來完成它。

艾樂思弟兄

「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 [1] 上主所賜予的平安是什麼?
它首先是內在的平安、心靈的平安。
這平安使我們能夠懷著希望來注視世界,儘管世界時常被暴力和衝突撕裂。
這份來自上主的平安,也是一種支持,好使我們能夠十分謙遜地,在那些處於危險的地方,為建立和平而作出貢獻。
為減輕痛苦,尤其為使今日和明日的兒童不再生活在恐慌與不安全中,世界和平是如此刻不容緩。

聖若望在他的福音裡,以閃現的直覺,用四個字來表達上主是誰:「上主是愛。」 [2] 如果我們僅僅領會這四個字,便會走得很遠,很遠。
這句話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們?事實上,它傳達這清楚的信念:上主派遣基督到世上來,不是為了譴責任何人,而是為使每個人知道自己被愛,並能夠找到與上主共融的道路。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為愛的驚奇所吸引,且知道自己被愛,甚至被寵愛?為什麼有些人卻覺得自己受到忽視?
只要每個人明白:上主與我們一起,甚至在我們深不可測的孤獨中。上主對每個人說:「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是貴重的,我愛慕你。」 [3] 是的,上主能夠做的,是賜予祂的愛;這是整部福音的總結。
上主所要求我們和給予我們的,只是接受祂無限的仁慈。
上主愛我們,這是一個有時很難理解的事實。可是,當我們發現祂的愛首先是寬恕,我們的心靈便找到平安,甚至得以轉變。
然後,我們在主內能夠忘記那纏繞我們心靈的事物:這是活泉,我們可在此恢復青春活力。

我們是否充份意識到上主如此信任我們,所以召叫我們每一個人?這召叫是什麼?上主邀請我們去愛,正如祂愛了我們一樣。
為了上主,為了別人而甚至交付自己,再沒有比這更深的愛情。
誰要度一個植根於上主的生活,便會選擇去愛。
一顆決意去愛的心,能夠無限地流露出美善。 [4]
對於力求懷著信心去愛的人來說,生命充滿著祥和的美。
凡是選擇去愛,並以自己的生命訴說愛的人,都會反問自己一個最發人心省的問題:對於別人,不管他們是近在咫尺或是遠在天邊,如何減輕他們的痛苦和折磨?
愛是什麼意思?它可會分擔飽受折磨的人的痛苦嗎?是的,正是如此。
它可否意味著擁有無限仁慈,並為了別人而忘記自己,無私地忘記?是的,當然是。
再一次:愛是什麼意思?愛,就是寬恕,好像已和好的人一般地生活。 [5] 和好常常給靈魂帶來春天。

在我出生的小山村裡,在我家附近,住了一個十分貧窮的大家庭。
他們的母親已去世。
其中一個孩子,稍微比我年幼一點,時常來我們家。他愛我的母親,把她當作是自己的母親一般。
有一天,他知道自己要與家人離開村莊,而且對他來說,離去絕不容易。如何安慰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子?他好像沒有所需的空間和時間來解釋這樣的別離。
在基督離世前不久,他向他的朋友保證,他們將獲得安慰:他要給他們派遣聖神;聖神將是他們的支持與安慰,並且常常住在他們內。 [6]
今天,基督仍在每個人的心裡悄悄地說:「我永不會留下你獨自一人;我要給你派遣聖神。
即使你深感灰心失望,我仍在你的身旁。」
迎接聖神所賜予的安慰,就是力求在靜默與平安中把自己交託給祂。這樣,雖然有時會發生可怕的事情,但有可能跨越它們。

我們是那麼容易感到失望,所以需要安慰嗎?
我們眾人有時候因個人的考驗或因別人的痛苦而心煩意亂,甚至可能使我們的信仰動搖,使我們的希望幻滅。
為重新發現對信仰的信心和心靈的平安,有時必須對自己有耐心。
有一種痛苦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我們所愛的人去世,因為我們可能曾經需要這人才能繼續在現世前行。
但是,這樣的考驗可能得以完全改變,然後給我們展現共融。
為感到極度痛苦的人來說,福音的喜樂是可以恢復過來的。
上主來闡明人類痛苦的奧秘,以致歡迎我們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
然後,我們發現自己身處希望之路上。
上主沒有留下我們孤伶伶的。
他讓我們朝著共融前進;這愛的共融──教會──既是那麼奧秘的,又是那麼不可或缺的。
共融的基督 [7]賜給我們的安慰這極大的禮物。
  當教會能夠藉著寬恕和憐憫而治癒我們的心靈,就更能抵達與基督的圓滿共融。
當教會專心去愛和理解每個人的奧秘,當它孜孜不倦地聆聽、安慰和治癒,它便成為自己最光輝的一面:共融的清澈反映。

尋求和好與平安,必有內心的掙扎。
這不是一條簡單容易的道路。
在容易的事物當中,是創造不出持久的東西的。
共融的精神不是天真幼稚的。
它使心靈變得更寬大;它是極大的仁慈;它不聽從懷疑。
為了成為帶來共融的人,我們各人會否藉著自己的生活,在信心和不斷更新的仁慈的道路上前進?
在這路上,有時會有失敗。
那麼,我們要謹記,平安與共融的泉源是在上主之內。
我們不感到灰心失望,卻呼求祂的聖神降臨到我們的軟弱之上。
而且,在我們一生裡,聖神使我們能夠再三出發,重新開始再開始,邁向和平的未來。 [8]

……若我們的團體在人類大家庭創造一些可能性,為拓展……

上次更新: 2006年1月23日

脚注

[1若14:27

[2若一4:8

[3依43:4

[4在一九七四年青年議會開幕禮上,羅哲弟兄說:「沒有愛,生活還有什麼用?為什麼要活下去?為了什麼目的?這是我們的生命的意義:永遠被愛,直到永恆,好使我們接著也甚至為愛而死。是的,為愛而死的人是有福的。」對他來說,為愛而死,就是愛到底。

[5「好像已和好的人一般地生活。」羅哲弟兄在他的《幸福在望?》──剛在他去世前兩週出版──一書裡,再次解釋這句話對他有什麼意義:「我可否在此回想我的外祖母憑直覺發現開啟合一聖召的鑰匙?我可否在此想起她給我開闢實踐合一聖召的途徑?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她最深切的願望是沒有人經歷她所身受的一切。自從基督徒在歐洲彼此發動戰爭以來,她認為他們應至少互相和好,避免另一場戰爭。她來自一個古老的基督教家庭,但是,她在內心活出和好,於是開始前往一間天主教堂,但同時沒有跟自己的家人對立。她的生活見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還很年輕的時候,已步她的後塵,在我心裡,我讓本身的信仰與天主教信仰的奧蹟和好,從而找到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卻沒有削弱與任何人之間的共融。」

[6若14:18及16:7

[7共融的基督。」一九八六年十月五日,羅哲弟兄在歡迎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到訪泰澤時,已經使用這措詞。「我的兄弟和我本人不斷期望每一個年輕人能夠發現基督,不是被孤立的基督,而是『共融的基督』,因為在教會這共融的奧蹟,即他的奧體內,存在基督圓滿的臨現。在這奧蹟內,很多年輕人能夠找到方法獻出他們一生。在那裡,他們獲得所需的一切,不僅在他們自己當中,而是在不同年齡的人中,從老人以致小孩子,成為信心與和好的締造者。在我們泰澤團體中,跟隨『共融的基督』就好像一團燃燒的烈火。我們將走到天涯海角,為尋找方法,為要求、呼籲,甚至在需要時懇求,但總是常存留在那獨特的共融,即教會之內。」

[8最後的這四段文字,是羅哲弟兄在去年十二月在里斯本舉行的歐洲聚會結束時發表的,是他最後的公開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