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18個月裡,泰澤團體經歷了一次信心探險。我們與來自衆多教會傳統的運動、團體和組織共同準備了一次名爲「同行/ Together」 [1] 的「上主子民的聚會」。在世界主教會議進程的啟動活動上艾樂思修士 [2] 表達了一種直覺,「同行」的籌備工作引導我們增强彼此聆聽,在不同的教會群體中,以及在社會上懷有善意的人群中尋求神所賜予的恩典。
合一守夜祈禱在聖伯多祿/彼得廣場舉行,教宗方濟各邀請了20位來自不同教會傳統的領袖、所有參與第16屆世界主教會議常規會議的與會人士以及來自世界各地18000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參與。其中包括了寄宿在羅馬不同堂區的4000多位參與周末項目的青年。與此同時,在世界上222個不同地區的人們相聚祈禱,保持與這次守夜禱告共融。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如何理解這份經驗?這份經驗將如何開啓基督徒們同行的未來?「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弟兄姊妹」(瑪竇/馬太福音23:8),耶穌說。難道所有的基督徒們不是合一在一個尚未完美但卻非常真實的共融之中的弟兄姐妹嗎?難道不是基督呼召我們,並爲我們開啓一條道路與他同行,陪伴那些社會邊緣群體共同前進嗎?在這次旅程中,在修和的對話中,我們願意記得我們需要彼此,不是將自己的見解强加於人,而是為人類大家庭的和平做出貢獻 [3]。
由衷感謝這份日益增長的共融意識,我們可以找到應對當今挑戰(例如大地的呐喊和人類大家庭的兩極分化)所需的動力。在相遇和彼此聆聽中,讓我們作爲上主的子民共同前行。
對我們來説,重新探索聆聽他人意味著什麽?我們是否準備好去理解他人可能表達的恐懼,而不是置之不理。
從羅馬回泰澤的路上,我繞道去了斯洛文尼亞的首都盧布爾雅那,去看望準備泰澤第46屆歐洲青年聚會 [4]的青年志願者們、泰澤的修士們、聖安德肋的修女們和斯洛文尼亞的朋友們。下面以「同行」爲主題的反省主要是我們這些天交談的果實。
感謝我們的弟兄們、那些為這封書信出謀劃策的友人,還有那些將要分享這次旅程的人們。
向大家致以親切的問候,
馬思謙修士
在盧布爾雅那,我聽有人說:「今天,社會上的無家可歸不僅僅是一個物質上的住房安置問題。為很多人來説,這是一種内心的現實。但尋求心中的安全感有時會導致進一步自我孤立的思維方式。」有人也會問:「如果我們共同前行,我們需要達成多少共識才能出發?有一種危險是,空洞的短語掩蓋了我們只是容忍對方的事實。但當我們敞開心扉去對話的時候,我們就要承擔風險。」這些問題會將我們引入何方?
聆聽
對話的核心是聆聽。梅瑟/摩西對上主的子民說 : “Shema Yisrael” - 「聽,我的子民”」(申命記8:4) –他們的每日祈禱便以此命名。數個世紀以後,諾爾恰的《聖本篤會規》 [5] 是以:「仔細聆聽」作爲開始。
聆聽是一種愛的表現。它是一切信賴關係的核心。沒有聆聽,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成長或發展。任何關係都離不開它。當無私地傾聽他人時,我給予對方做自己的空間。我們能使他人闡釋出自己所需要表達的,有時這甚至是無以言表的東西。
聆聽的核心是寧靜。 [6]. 聖經給予很多例子。厄里亞/以利亞在輕微細弱的風中與上主相遇,不是在地震、暴風和烈火之中 (列王紀上19:11-13)。 瑪爾大/馬大的妹妹瑪利亞坐在耶穌的腳前聽他的道(路加福音10:39) [7]. « 祢已經開通我的耳朵 » – 這是聖經中一段古老的禱詞 (聖詠/詩篇40:6)。
今天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觸,那些嗓門大的人能成功。暴力四起,救助無門。但上主永遠不是暴力的始作俑者 [8],也從未强加於人。 « 讓我聆聽上主所說,他向自己的聖者和子民,所說的話確是和平綸音。» (聖詠/詩篇85:8).
嘗試聆聽並理解對方難道不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嗎?一顆「聆聽的心」 (列王紀上3 :9) 不僅會讓我們遠離逆來順受的心態,在面對不義時,也不會阻止我們大聲疾呼。它使我們能做出勇敢而富有創造性的決定,這些決定植根於我們内心深處的信念,在那裡上主與我們的親密關係超越我們的想像……
同行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是旅客或是朝聖者呢?我們旅行的目的只是去欣賞外面風景,還是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求在吸引著我們前行?朝聖者即使未見到終點,也會在一步步的旅途中尋求意義,以直覺感知方向。但沒目標的旅途會變成漫無目的的徘徊 [9]。
事到如此,我們是否記得耶穌曾講過:「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若望/約翰福音14:6) ? 同他一同前行意味著同時堅守這三重事實。耶穌本身是我們能跟隨的道路,我們可以相信他所說的,他將引導我們進入超越我們想像的圓滿。
耶穌從未將任何人排除在他的道路以外。扎根在一份與上主的共融之中,無論是義人還是不義的人,他與任何投奔的人們分享自己的生命。他在那些社會邊緣人士、罪人、被排擠的、甚至那些看上去根本不屬於他的人身上認出了上主的臨在。耶穌奉獻出自己的所有,他也從所遇之人那裡獲得了回報。他的生命挑戰著我們,又常常豐富著我們。
難道良善心謙 [10]的耶穌沒有邀請我們走在同一條道路上嗎? 我們是否準備好尋求這份虛懷若谷 [11] 好能接納他人在這段旅程中所能給予的一切。
在教會與社會的生活中共同前行。儘管如此,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來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思想。這一切的目的是去分享,並在教會和人類大家庭内建樹生活。吉他弦雖并行排列,但當它們一同演奏時,則會發出美妙的旋律……
與人相處
I與人相處不總是簡單的事情。每人都帶有自己的傷痛。我們有時也會傷害彼此。
與他人同在就是聆聽他們。給予他們時間和空間,這樣他們可以告訴我們他們的經歷 [12]。聆聽意味著接納他們的不同。我們或許不同意或是持有不同的世界觀。但是讓人震驚的是,當我們去聆聽或當我們讓他們講述自己的經歷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發現人性的共通。其中的差異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麽嚴重。多元中的合一真實可行。 [13]。或許我們這些渴望成爲耶穌追隨者的人會驚訝的發現,在上主和基督内(若望/約翰福音17:21-23)已經存在著一份超出我們預想的合一。
但當他人告訴我們自己是如何受傷的,又或甚至是我們是如何傷害他們時,我們是否有勇氣把他們的話放在心上呢?我們很容易陷入自衛的機制。隨後不再聆聽,並試圖保護自己和自己的觀點。内心的憐憫難道不是意味著準備好認真對待他人的苦難嗎?或許有時一同受苦能開啓一條在一起的道路,即使我們無法將這種痛苦抛諸腦後 [14]。
有時我們需要接受後退幾步。在這些時刻,我們把自己托付於聖靈/聖神,請祂教導我們所需要知道的 [15]]。這意味著要足夠地謙遜,不將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人身上,而是接納他人所帶給我們的 [16]。
我們永遠不要放棄信德 [17]。這位曾激烈的反對復活的耶穌,隨後被耶穌無限的大愛所淹沒的宗徒保祿/使徒保羅向我們保證,上主的愛已經藉著聖靈/聖神傾注在我們心中(羅馬書 5:5)。即使當我們感受不到這溫良的存在,我仍然能依靠它。難道信賴不會隨後在我們内重生嗎?儘管信賴是那麽的脆弱,但當我被這份信賴賦予足夠的光明時,我們就能夠與上主和那些信賴我們的人們共同邁出下一步。
與神同在,與他人同在
旅行需要時間,甚至需要一生的時間——就像聆聽需要時間,這樣我們的關係才能成長。或許這就是含忍耐性和持守忠信發揮作用的地方。
與他人同行,與上主同行。對於我們中的很多人,這兩種真實是密不可分的。我們需要同時兼備 [18]。
如同從葡萄樹生出的枝條,耶穌邀請我們存留在他内如同他存留在我們内(若望/約翰福音15)。存留意味著在時間上的持續。我們受邀的不只是此刻承諾,而是一生存留在他内。只有藉著留在他内,我們才能繼續成長結出果實。
這是怎樣的果實?耶穌繼續講道「你們當彼此相愛,如同我已經愛了你們。人若為所愛之人犧牲生命,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愛了」。行走在這條路上意味著,冒險捨棄一切跟隨耶穌,這樣我們能完全自由地一直愛到底。福音之愛不是簡單的情感,而將自己作爲禮物贈予他人。這是由僕人成爲基督之友的生命之旅。
果實是通過活出圓滿的生命而得。當我們存留在基督内,並由他的生命滋養我們,果實自然成長,如同枝條由葡萄藤中獲取生命一樣。當我們擁抱福音的挑戰時,就會發現一種喜樂的圓滿。我們爲此準備好了嗎
在當今世界中同行
正如之前所說,面對當今的挑戰和自身的脆弱,有些人感到沒有歸宿。我們看到了上主的創造傷痕纍纍,受傷的人類大家庭也是其中之一。在遭受剝削和凌辱的民族中,苦難可以世代相傳。我們認識一些家庭因著衝突和戰爭而四分五裂。我們也承認,在教會甚至是我們的團體中,有人以基督之名傷害生命 [19]
然而,難道我們不是共同蒙召面對這些挑戰嗎?非洲有句諺語說:「攜手同行,天涯咫尺。」在塞倫蓋提和馬賽馬拉之間的野生動物「大遷徙」中,年幼的小象必須依靠成年象的力量才能渡河、攀岸。同樣對我們來説,有時我們也需要被扛起,或是學習接受被扛起……
當我們共同面對這些挑戰的時候,我們可以經驗到美好與超越,這些幫助我們發現靈感,以新的活力重新出發 [20]。
在耶穌復活的那一天,耶穌的兩位朋友離開了耶穌受難的耶路撒冷(路加福音24:13-35)。但在他們前行的時候,一個陌生人加入了他們。隨後當他與他們同坐於桌旁時,他們才明白自己所經驗到的是耶穌。陌生人能幫助我們分辨基督的臨在,並再次領悟到基督永遠陪伴著我們。
「不要害怕」,他在我們的心中低語,「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瑪竇/馬太福音28:20)。我們會聽從這樣的應許嗎?
如同將酵母混合在麵中(瑪竇/馬太福音13:33),我們雖身無長物,或相形見絀,但我們是否敢於再次啓程,不再獨自前行,而是彼此充實,同道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