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2021年訊息人性得以不斷的發展,正是由於衆多的男男女女不計得失的付出,甚至是在這段動蕩不安和前途未卜的時期也不例外。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青年人們表達出了對未來的焦慮:怎樣的期望能幫助我們重新定位?當一切都是那麽變化無常時,我們可以依靠什麽?更進一步問:生活的目的是什麽?當然,也會有人這樣說:「努力走出自我封閉的幻想,努力的去關注希望的標記(1) (1) 爲了回應2021年的訊息,我們邀請15-35嵗的青年人們做出具體的生活見證。為我來講,哪些事工或哪些人會成爲希望的標記呢?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這些回應將會以文字、視頻或廣播形式發佈出來。請將您的故事發送到 solidarity taize.fr。留心觀察希望的標記
在疫情肆虐的當下,我們目睹了全球大部分地區蔓延著動蕩與不安。雖然勇敢的政治決策是必要的,但是生活出團結和友誼也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人已經準備好爲他人服務。他們的慷慨提醒著我們,互幫互助可以開啓通一條通向未來的道路。
2020年1月9日
“2020年反省建議”PDF format: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9月份在南非開普敦,我們踏出「普世信心朝聖之旅」新的一步。南非是一個偉大而美麗的國家,在25年前,它向世界展現出了反抗種族隔離和非暴力轉型的力量。雖然如此,時至今日,在不同族群間的分裂仍然深深的烙印在這片國土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1000多個家庭敞開家門迎接青年的事實已經是一個標記。年輕人們踏上了與其他族群的基督徒或教會傳統相遇的旅程。我們是否能如他們一樣,在我們所生活的土地上,尋得勇於走向他人或接待彼此的勇氣。
讓我開始出發!這就是一個當今的招叫。不要被灰心喪氣所侵蝕,反而要分辨身邊衆多新生命的標記和未來的預相。請注意那些新穎的舉措……即使這些尚未沉謀研慮,而常是臨時之策,但我們仍可在前進中尋求。在波蘭弗羅茨瓦夫(Wrocław)聚會之時,當我選擇《2020年的反省建議》的標題時,受到了一位波蘭修女厄蘇拉.萊德好思佳(Urszula Ledochowska)的話的啓發。她是衆多基督見證
2019年1月1日
「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於不知不覺中款待了天使。」 (希伯來書13:2)— 思高本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希伯來書13:2)— 和合本
幾十年前,由泰澤團體發起的普世信心朝聖之旅,直至今日青年聚會如同一條綿延不斷的絲絹聯繋著所有大洲。
在每個聚會中,體會熱情的款待是一個極爲重要的經驗。這不只是為青年的參與者,為那些向他們敞開大門的家庭亦然。
去年八月份,在衆多亞洲國家和其他地區青年參與的聚會時,我們又一次體驗到了香港的熱情好客。在這些青年中,有些人來自曾經面臨衝突的國家,他們前來爲了醫治那些在歷史中留下的傷痛。
他們中有七百多位來自中國大陸不同省份的青年。如此衆多國家青年們的臨在和香港家庭的熱情款待,爲我們是一個希望的標記。
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亞洲青年基督徒屬於少數群體。他們常常在基督的信仰中和教會的弟兄友愛中汲取力量。 (...)
2018年3月18日
去年,一位身患重病的年輕女人對我說:“我熱愛生活。”儘管她被疾病所糾纏,但是那份從內心中流溢出的喜樂,卻讓我深受感動。並非只是她的話,還有她那動人的表情。
孩子們的喜樂是什麼呢?最近在非洲,我見到了一些孩子,即使在危機四伏的難民營中,他們的存在仍然讓那裡充滿了生機。 他們的活力讓這充斥著傷痛經歷的地方,成為了希望的苗圃。他們或許還不知道是他們使我們懷有希望。他們的幸福好像黑暗中的一束光芒。
藉著這些美好見證的啟發,我們要在2018深入反省“喜樂”這個主題,它與簡樸和慈悲同是羅哲弟兄視為我們泰澤團體生活的核心。
我與一位修士前往南蘇丹的朱巴(Juba)和倫貝克(Rumbek),然後去了蘇丹首都喀土木(Khartoum),以便能更瞭解兩國的局勢,並與這時代最受苦難的人民一起祈禱。
我們訪問了不同教會,看到他們致力於教育、促進團結共融、照顧病人和被社會遺棄的人。我們被一個難民營接待,那裡住了很多在發生多次悲劇事件期間失去父母的兒童。
2017年1月12日
2016年9月初,在貝南柯多努1舉行的信心在人間朝聖旅程雲集了7500名非洲青年。這次聚會的主題將在2017年全年繼續激發我們:一起──不是單獨一人,而是藉著彼此扶持──我們能夠開闢希望的途徑──在我們自己身上,在我們周遭,也為人類大家庭。
在柯多努聚會提出的其中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為了懷有希望,我們如何能夠抛卻被動的態度,即甘願等待由外部改變?什麼形式的承諾是人人都能夠做到的呢?」
來自其他洲陸的人迫切聆聽眾多非洲人的心聲;他們渴望在政經關係中得到更大的正義:那是他們從現實地考慮在自己國家建設未來的條件之一。
為了準備未來,越來越多非洲的青年願意利用自身擁有的創意。那麼,他們將能夠喚醒世界其他地方的年輕人的勇氣,因為彼此都在經歷相似的境況。
為了在泰澤及其他地方延續柯多努聚會的反省,在此提出的四項建議將引導我們開闢希望的途徑。
我們將嘗試尋找各種方法,以純樸的精神實踐這些建議;純樸就是羅哲弟兄願意置於泰澤團
2016年1月23日
在2015年的一整年裡,我們在泰澤尋找方法來參與新的團結共融;這在現今尤其迫切。為不同宗教的信徒,以及為非信徒來說,世界各地所出現各種新的危難--移民、生態和社會等方面──是他們的挑戰。以非人道意識形態之名的武裝暴力造成了人類的浩劫。我們當從容不迫,堅定抵抗由不安帶來的恐懼,我們的《信心在人間朝聖之旅》將一如既往的進行。那些等待或實踐團結共融全球化的人們更需要彼此協助。我們願在基督的聖言上,建設我們的生命世界。當然這些盤石應具有一些基本的福音現實的元素。這些就是眾人容易領會的:喜樂、純樸、慈悲。羅哲弟兄,將它們視為團體生活的核心。即使在最艱難的時期,這三種精神,幫助他繼續前進。為了日復一日的生活出它們,羅哲弟兄不斷將它們內化在自的生命中。在教宗開啟的2016慈悲禧年,我們將以相同的精神 ─ 「慈悲」 ─ 作為開始。
福音召喚我們為上主的憐憫作見證。以下的五項建議將在我們心裡喚醒慈悲的勇氣。
艾樂思修士
第
2015年3月5日
2012-2015_b5
2012-2015_gb
2015年1月26日
「邁向新的團結共融」聚會(2012-2015)繼續表達出那引領我們朝聖2015年8月16日的共同旅程的要素;當天是羅哲弟兄進入永恆生命的十週年(參閱下文的2015年計劃)。以下是作「地上[世上]的鹽」的四項建議。第一項建議 與周遭的人士分享我們對生活的熱情
「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瑪5:13)「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太5:13)
作「地上[世上]的鹽」,這我們願意以喜樂來迎接的上主恩賜。藉著成為地上[世上]的鹽,我們能夠傳遞我們對生命的熱誠。而且,當我們為那些被交託給我們的人而使生命變得美好的時候,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會越富意義。當我們面對重重困難時,我們是否反問自己:「堅持奮鬥下去是為了什麼?」我們應記得,只需少許的鹽便足以增添風味。藉著祈禱,我們學習以上主的目光來看自己;上主看我們的恩賜、我們的能力。不失去我們的風味意謂著獻上我們的身心,並且相信上主給予我們內在的天賦。 我們能否為自己和別人找出導致我們成長、並引領我們達致圓滿的契機第二項建議 讓我們投身於促進和解[復和] (...)
2014年1月13日
邁向新的團結共融 書信將繼續作為共同旅程的基礎,以引領我們透過不同的階段邁向2015年(參閱以下2015年的計劃)。它使我們在來年「在所有愛基督的人當中,尋求可見的共融」。為尋求這樣的共融,提出以下四項建議。基督將祂的友愛及至所有人,毫不拒絕任何人。在世界各地,愛基督的人追尋祂的足跡,建立一個龐大的友愛團體,這稱為共融。因此,他們致力治癒人類的創傷:他們不願意勉強任何人,卻促進一種團結共融的全球化,不排斥任何民族、任何一個人。 每個人當如何參與其中? 第一項建議 參加本地的祈禱團體
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約]13:34)
在某些情況,例如國際會議,這友愛的團體變得可 見。但是,這些盛事偶爾才舉行。在每個地方,即使是非 常貧苦的地方,都可找到這大團體的一部份。不可能全靠 自己的力量活出信仰。當我們經驗共融,當我們發現基督 是無限制的合一泉源,信仰便因此產生。
如果地方團體(也稱為堂區)、小組和專職神父/牧師辦事處日益成為友愛的地方!在熱誠好客的地方,我們互相支持,關注軟弱者、異鄉人,以及那些與我們意見不同的人……
給所有人的建議: 參與主日崇拜,或
2013年10月11日
去年在柏林发表的《迈向新的团结共融》书信(“Towards a New Solidarity”),将在未来三年继续支持我们的探索。我们将在2013年致力寻求各种方法,以「发掘信赖上主的泉源」,而这个「四项建议」将帮助我们继续进一步的探求。
ZH(GB) - 2013
ZH(B5) - 2013
2011年2月3日
下载简体版GB
下载繁体版B5
2009年2月5日
在人類大家庭尋找和平與修和,是泰澤團體的聖召的主要部份。三十年來,泰澤團體一直推動「信心在人間朝聖之旅」,已經把好幾代來自各大洲的青年聚集在一起。
由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2日,來自歐洲各地的四萬名青年將重燃那標誌著歐洲建立初期的直覺和熱誠:實現民族之間的修和,一起安排他們的資源和專長。 建立歐盟:一個前所未有的冒險旅程
歐洲已成功展開史無前例的和平時期。那條走過的路已在世界其他地區喚起極大希望。歐洲經歷了民族之間的多次衝突之後,和平確是無價的禮物。然而,和平從來不是一劳永逸地獲得的;每一世代都要建設和平。 不要屈服於冷漠
今天,人們有時以茫然不解的態度和某程度的冷淡來看待歐洲組織。然而,要確保在歐洲持續建立和平,這些組織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它們也不可取代歐洲社會各階層肩負的責任。 對它們而言,國家領袖可以為新的前景作出貢獻,就是要作出艱難決定時,拒絕不公平地把歐洲組織定為代罪羔羊。 [1] 團結全
2009年2月2日
由2008年11月26日至30日,來自肯雅不同地區、其他非洲國家和其他洲陸的七千名青年在內羅畢一起相聚。這是繼1995年南非約翰內斯堡以後,由泰澤團體在非洲推动的第2次國際會議。「信任在人間朝聖之旅」的這個階段,由內羅畢不同教派的逾八十個堂區作東道主。聚會的目的是協助締造更友愛互助的關係,和超越對其他人的錯誤看法;此看法是因為民族之間缺乏接觸,和歷史造成的創傷而繼續存留至今。 泰澤團體在非洲大陸的臨在已有五十五年之久,是通過一些弟兄分享當地非常貧窮人的生活。多年來,有弟兄在阿爾及利亞、象牙海岸、尼日爾、盧旺達和肯雅等地生活過。至今十六年來,有些弟兄一直住在塞內加爾達卡市一個回教徒為主的社區。 南非開普敦聖公會榮休大主教杜圖(Desmond Tutu)寫道:「非洲是十字架和復活找到最深刻意義的地方,而且在這裡,建立信任與和解是每日持續不斷的現實……我們眾人都是上主的子女,在基督內是沒有盧旺達人或剛果人、沒有布隆迪人或肯雅人、沒有尼日利亞人或南非人之分: 我們眾人在耶穌基督內合而為一。我知道這也是泰澤所通傳的訊息;我也知道,當我們把這個訊息應用在南非,以致整個非洲大陸和在世界其他地方,他們都是與我們團結一致的,因為我們
2008年2月14日
經過四個月與市內及市郊堂區和家庭的準備後,拉丁美洲青年聚會於二零零七年十月十日至十四日在玻利維亞科查班巴(Cochabamba)舉行。聚會雲集了七千名參與者,分別來自玻利維亞各地區、拉丁美洲,以及一些歐洲國家。這封為二零零八年而撰寫的《科查班巴來鴻》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底在日內瓦舉行的歐洲聚會上發表。 修和,熊熊的火焰
與來自拉丁美洲各國的青年在玻利維亞聚集一起,我們反問自己:我們今天可以開闢一條什麼樣的希望之路?玻利維亞人民生活在多種族、多元化的社會,他們正在努力把衝突抛在後面,邁向更大的正義與和平。
在世上很多地方,當前的緊張關係都是源自歷史上持續擴大的傷口。面對著種種不義事情的蔓延,我們感到無能為力,這時候,還可在哪裡找到治癒?
在科查班巴聚會的青年們顯示出,多元化並不是無可避免地導向分裂或競爭,反而呈現懷有互相充實和喜樂的許諾。 [1]
在玻利維亞,我們發現勇敢的信徒們正以整個生命來表達福音的呼籲,並懷著修和之心在奮鬥。 在修和的活泉
我們在生活中與上主共融從並中汲取力量,且懷著修和之心奮鬥。沒有內修生活,我們就不能完全實踐我們的決心。我們在主內找到喜悅;找到度過圓滿生活的希望。 (...)
2008年2月13日
一九四零年,羅哲弟兄離開日內瓦並成立泰澤團體,他是靠這份直覺推動的:基督徒在人類大家庭作和平的酵母,他們不能推遲自身之間的修和。多年以後,他這樣形容自己的旅程:
「我外祖母的生活見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還很年輕的時候,已步她的後塵,在我心裡,我讓本身的信仰與天主教信仰的奧蹟修好,從而找到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卻沒有中斷與任何人之間的共融。」
羅哲弟兄開闢的這條路是微妙的、高要求的,我們還未把它完全發掘出來。
在基督內我們彼此屬於對方。當基督徒互相分離,福音的訊息就變得聽不入耳。
除非我們匯集聖神給所有基督徒家庭賜下的恩賜,否則,我們怎能回應社會的種種新挑戰,尤其是世俗化和不同文化之間互相了解所帶來的挑戰?如果我們依然彼此分離,我們怎能向眾人通傳基督的和平?
我們不要再把精力浪費在基督徒之間的對立,甚至有時是我們宗派內部的對立!讓我們更多聚集於上主的臨在,在靜默和讚美中聆聽聖言:
每個月或每三個月我們可以邀請那些住在我們的市鎮、鄉村或地區的人,來參與「修和守夜祈禱」。 [1]
為準備這樣的守夜祈禱,年輕人可以出發,前去別人那裡,到另一間堂區或堂會,到另一個運動或團體,甚至邀請正在尋求信仰的年輕人
2008年2月13日
在福音裡我們聽到耶穌的召叫:「跟隨我!」我們能否藉著終生的承諾而回應祂?
在我們眾人心裡,都渴望擁有幸福的未來。但是,我們彷彿覺得受到很多限制約束,有時我們因此陷於沮喪。
然而,上主臨在:「上主的國臨近了」(谷1:15)。當我們實事求是地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境遇,為了在這基礎上創造,我們便覺察到祂的臨在。
沒有人願意陷入理想化生活的夢想。我們既需要認同我們是什麼,和我們不是什麼。
尋求幸福的未來意味著作出抉擇。
有些人勇敢地決定,透過他們的家庭生活、社會、對別人的承諾而跟隨基督。也有些人反問自己,如何能夠藉著選擇獨身之路而跟隨基督。
面對這樣的承諾,或許感到猶豫。但是,如果你更深入一點,便會找到藉付出整個人而產生的喜樂。不把自己交託於恐懼,卻把自己交託於聖神的人是有福的。
你也許很難相信上主正親自召叫你,並等待你去愛祂。你的生命為祂是至關重要的。
上主召叫你,卻沒有支配你要作什麼。祂的召叫首先是與祂相遇。讓基督歡迎你,你將發現要走那一條路。
上主召叫你成為自由的人。祂沒有把你改變成被動的人。藉著祂的聖神,上主住在你內,卻沒有取代你的位置。恰恰相反,上主喚醒未察覺到的力量。 (...)
2007年3月5日
三十年前,羅哲弟兄與修士們,以及來自各大洲的年輕人,在加爾各答逗留了一段時間。他們住在貧民區,分擔德蘭修女的工作,照顧被遺棄的兒童和垂死者。他從那裡帶回《致上主子民書》,並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青年聚會上發表。其後,他與德蘭修女一起撰寫好幾篇訊息和三本書。 他於一九七六年的停留,是我們團體與印度基督徒之間持久關係的種籽。訪問印度全國各地、兩度在馬德拉斯舉行洲際聚會,以及印度青年持續來到泰澤等,都代表這份關係的不同層面。對我們而言,加爾各答同時使人想起人類的痛苦,以及那些為最貧窮者獻出自己生命,因而煥發光芒的人。 因此,我認為重返加爾各答並在那裡準備一個聚會是重要的。聚會於二零零六年十月五日至九日舉行,雲集了六千名青年,其中部份來自亞洲。聚會是一項嘗試,賦予「信心在人間朝聖旅程」新的幅度──與來自亞洲的年輕人一起在他們自己的大陸踏上旅程,聆聽他們,和支持他們的希望。《加爾各答來鴻》是在這聚會後寫成的,並在薩格勒布(Zagreb)舉行的歐洲聚會發表。
隨著繼續那雲集各大洲的青年的「信心在人間朝聖旅程」,我們越來越深入了解這個現實:全人類組成一個家庭,而上主居住在每一個人之內,毫無例外。 (...)
2006年1月23日
在羅哲弟兄去世的那一天,即八月十六日下午,他叫來一位修士,對他說:「請小心記下這些話!」他沉默了很久,嘗試明確表明他的思想。然後,他開始說:「若我們的團體在人類大家庭創造一些可能性,為拓展……」他停下來,疲倦得無法完成他這句話。 我們從這些文字再發現他內心的熱情,即使他已年老。他說的「拓展」有什麼意思?他可能想說:盡一切可能使人更覺察到上主愛每個人,愛所有民族,毫不例外。他希望我們這小小的團體藉著自己的生命,藉著與別人所作的卑微承諾而闡明這奧蹟。所以,我們兄弟們願意偕同世界各地正在尋求和平的人一起接受這個挑戰。
在他去世前幾星期,他已開始反省這封將會在米蘭聚會上發表的書信。他曾表示希望再花點時間整理其中的一些主題和文字。我們已照原來的文字,編輯這封〈未完成的信〉,並翻譯成五十七種語言。這可以說是羅哲弟兄最後的講話,將有助我們向前進,因為上主「為我們的腳步拓展了道路」(詠18:37/36)。
這封未完成的書信於二零零六年在泰澤的每週聚會,以及在各洲陸舉行的聚會中作反省的材料,而各人可嘗試尋找不同的方法,藉著自己的生活來完成它。
艾樂思弟兄
「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 [3] (...)
2005年1月18日
這封已翻譯成五十五種語言(包括廿四種亞洲語言)的書信,是由泰澤的羅哲弟兄撰寫的,並在里斯本的歐洲青年聚會中發表。本書信將於二○○五年在泰澤的每週聚會,以及在歐洲或其他洲陸舉行的聚會中作反省的材料。「上主對你們的計劃,是和平而不是災禍,令你們有前途,有希望。」 [11]
今天,很多很多人渴望和平的未來,因為人類要擺脫暴力的威脅。
如果有人充滿對未來的憂慮,並發覺自己停滯不前,其實在世界各地還有富有創作精神和創意的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不讓自己陷於憂鬱的惡性循環中。他們知道,上主創造我們,不是要我們被動。對他們而言,生命不是屈服於盲目的命運。他們意識到,那能夠使人類動彈不得的,就是懷疑主義或挫折。
因此,他們以整個心靈力求預備一個和平的未來,而不是災禍的未來。超乎他們所知道的,他們經已使自己的生命成為一道光明,在自己四周照耀。
有些人在危機和衝突的境況中帶來和平與信任。即使考驗和失敗重壓著他們,他們依然繼續前行。 [12]
在泰澤的一些夏夜,天空繁星照耀,我們可透過打開的窗戶聽到年輕人。我們看到有如此眾多年輕人,不斷感到驚訝。他們尋找;他們祈禱。而我們對自己說:他們對和平與信心的渴望,就像天空的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