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ZÉ

每月聖經默想

 
這些聖經默想文本旨在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以默靜尋求上主和祈禱的一種方式。在一天的過程中,花一刻時間閱讀聖經經文和簡短的評述,並反省在經文下的問題。之後, 3至10人組成的小組可以走在一起分享大家默想過的經文和發現,或許也用一段時間共同祈禱。

JPEG - 31.8 kb

2016

1月

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7:54-8:4:首位殉道者斯德望(司提反)的祈禱和寬恕
公議會的人一聽這些話,怒從心起,向他咬牙切齒。斯德望卻充滿了聖神,注目向天,看見天主的光榮,並看見耶穌站在天主右邊,遂說道:「看,我見天開了,並見人子站在天主右邊。」他們都大聲亂嚷,掩著自己的耳朵一致向他撲去,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證人脫下自己的衣服放在名叫掃祿的青年人腳前。
當他們用石頭砸斯德望的時候,他祈求說:「主耶穌!接我的靈魂去罷!」遂屈膝跪下,大聲呼喊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說了這話,就死了。
掃祿也贊同殺死他。就在那一日,發生了嚴厲迫害耶路撒冷教會的事;除宗徒外,眾人都逃散到猶太和撒瑪黎雅鄉間。虔誠的人共同埋葬了斯德望,也為他大哭了一場。掃祿想摧毀教會,進入各家,連男帶女都拉去,押到監裡。那些逃散的人經過各處,宣講真道的喜訊。[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7:54-8:4]

斯德望(司提反)被控說反對聖地和法律的話(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6:13)。他在答辯時,首先講述上主與其人民的漫長歷史,然後,他談及兩項指控。至於聖殿,他解釋,事實上,自從西乃山上頒佈盟約後,上主選擇住在祂的人民中間,並命梅瑟(摩西)建造一個流動的殿宇,即「盟約的會幕」。其後,達味(大衛)的兒子撒落滿(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築了殿宇。但是,斯德望(司提反)引述聖經的經文來證明上主居住在天上和大地,即住在整個宇宙裡。至於梅瑟(摩西)的法律,斯德望(司提反)轉過來控訴那些指控者。違反上主法律的,並非那些相信耶穌的人,而是那些出賣和殺害耶穌的人。

斯德望(司提反)可能無意以耶穌遭殺害作為講話的結論。在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往往接著「你們殺害了耶穌」這指控之後,就是宣告「上主使他復活」的喜訊。但是,那些判官實在無法忍受斯德望(司提反)的話,所以,他們不許他結束講話。然而,儘管他們勃然大怒,他仍繼續。他不再真的對他們說話。他不再反駁。聖神(聖靈)使他能夠看到那不可見的,而斯德望(司提反)是唯一的見證人。他看到復活的耶穌在上主的光榮中,而他僅僅確實他所看見的。然後,公議會的人卻用手堵住耳朵,並開始大叫起來,好能聽不到斯德望(司提反)褻瀆的話。

問題不是看見天開了。在他以前,好像依撒意亞(以賽亞)和厄則克耳(以西結)等先知都看過天開,以及上主在祂天上的、非人手建造的殿宇裡顯發的光榮。
那使公議會要指控斯德望(司提反)褻瀆的原因,是他聲稱看見在上主內的耶穌。一個被判刑和被釘十字架的人怎能分享上主的光榮?相反地,這意味著在上主之內也有痛苦和死亡。這是因為他確實明白到關鍵所在,所以當時在場,即未來的保祿宗徒(保羅使徒)批准殺害斯德望(司提反)。如果斯德望(司提反)所見證的是真的──後來保祿(保羅)也信服的──那麼,在上主內有「愚妄」和「懦弱」(格林多前書[哥林多前書]1:25)。

斯德望(司提反)看見耶穌與上主合而為一。他看見上主與耶穌結合的神視既形成他的祈禱,也指引他的祈禱。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先前提及的祈禱都是指向上主。斯德望(司提反)是向耶穌祈禱的第一人。耶穌在十字架上以聖詠(詩篇)的一節向上主祈禱,並加上「父啊」一詞:「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斯德望(司提反)也向作出同一的祈禱:「主耶穌!接我的靈魂去吧!」他以人們向上主祈禱的方式來向耶穌祈禱,這並不是因為他認識對聖三的信仰,而是因為他在仰瞻上主的時候,看見耶穌。

被釘十字架的耶穌與在光榮中的上主合而為一,這還有另一個後果。斯德望(司提反)對上主忠信至死,他相似兩個世紀以前,即瑪加伯(馬加比)時代殉道的七個兄弟及其母親(瑪加伯下[馬加比下]7)。但兩者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分別。七個兄弟求上主施行公義,他們威脅行刑者:「你不要想你對抗上主,能僥倖免罰!……你這設法迫害希伯來人的罪魁,你決不能逃脫上主的手!」(瑪加伯下[馬加比下]7:19,31)。斯德望(司提反)祈求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他不能祈求報復,因為在仰瞻上主時,他看見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子。沒有那向他顯現的耶穌,他不能向上主祈禱。但是,他怎能祈求那甚至愛仇人的耶穌給他報復和復仇?

隨著斯德望(司提反)殉道而開始的迫害,並未能夠阻止福音的傳播。福音反而隨著那些四散的人而遍傳各地。

──我們對上主的看法如何影響和指引我們的祈禱?

──什麼導致在我們之內產生和發展對寬恕的渴望?

──不論在我的私人生活,抑或在教會或團體的生活中,什麼艱難的時刻已成為採取新步伐和向前邁進的機會?



其他聖經默想:

上次更新: 2025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