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ZÉ

2007年書信

加爾各答來鴻

 
三十年前,羅哲弟兄與修士們,以及來自各大洲的年輕人,在加爾各答逗留了一段時間。他們住在貧民區,分擔德蘭修女的工作,照顧被遺棄的兒童和垂死者。他從那裡帶回《致上主子民書》,並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青年聚會上發表。其後,他與德蘭修女一起撰寫好幾篇訊息和三本書。
 
他於一九七六年的停留,是我們團體與印度基督徒之間持久關係的種籽。訪問印度全國各地、兩度在馬德拉斯舉行洲際聚會,以及印度青年持續來到泰澤等,都代表這份關係的不同層面。對我們而言,加爾各答同時使人想起人類的痛苦,以及那些為最貧窮者獻出自己生命,因而煥發光芒的人。
 
因此,我認為重返加爾各答並在那裡準備一個聚會是重要的。聚會於二零零六年十月五日至九日舉行,雲集了六千名青年,其中部份來自亞洲。聚會是一項嘗試,賦予「信心在人間朝聖旅程」新的幅度──與來自亞洲的年輕人一起在他們自己的大陸踏上旅程,聆聽他們,和支持他們的希望。《加爾各答來鴻》是在這聚會後寫成的,並在薩格勒布(Zagreb)舉行的歐洲聚會發表。

隨著繼續那雲集各大洲的青年的「信心在人間朝聖旅程」,我們越來越深入了解這個現實:全人類組成一個家庭,而上主居住在每一個人之內,毫無例外。

在印度,正如在其他亞洲地區,我們發現人們很自然地注意上主臨在整個創造中;這暗示尊重別人,也為尊重別人是神聖的事物。今天,在現代社會裡,重新喚醒對上主的注意和對人類的尊重,是如此重要。

對上主而言,每個人都是神聖的。基督在十字架上伸開雙臂,為把全人類聚集在上主內。如果祂派遣我們到大地四極傳遞上主的愛,這首先是透過生命的對話而發生的。上主從不把我們和那些不認識祂的人放置在角力關係的層面上。

世界各地有如此眾多青年已準備好,要使人類大家庭的團結合一更加顯而易見。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他們:如何能夠抗拒暴力和歧視?如何跨越仇恨或冷漠的圍牆?這些牆壁不但存在於民族與民族之間,大陸與大陸之間,也接近我們每一個人,甚至在人的內心。那麼,這取決於我們的抉擇:選擇去愛,選擇希望。

我們社會的各大問題能夠培養出失敗主義。藉著選擇去愛,我們發現自由的空間,好能為我們自己和為那些托付給我們的人締造一個未來。
在很少的資源下,上主使我們與祂一起成為創造者,甚至在缺乏有利環境的地方。走向別人,有時雙手空空,聆聽,嘗試了解;這樣,一個經已僵持不下的局面可得以轉化。

上主在那些比我們貧窮的人身上等候我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I]

在北方如同在南方,嚴重的不平等使人繼續對未來感到恐懼。有人勇敢地奉獻自己的精力來改變不正義的結構。

我們眾人需要反問自己的生活方式。讓生活變得簡樸。這樣,我們將更能懷著開放的心靈走向別人。

今天,有很多讓人分享的創舉。富有創意的和較公平的貿易,或者小額信貸,都展示出經濟增長和與最貧窮人士團結共融,兩者是可以相輔而行的。有人關心自己的部份收入可以用作恢復更大的正義。

為使我門的社會獲得一個更合乎人性的面貌,付出時間這行為是可貴的。每個人可以嘗試聆聽和支持,即使只是一個人:一個被忽略的兒童、一個既沒有工作又沒有希望的年輕人、被剝削的人、年長的人。

選擇去愛,選擇希望。隨著我們努力不懈地沿著這條路走,我們驚訝地發現,在我們完成任何事之前,上主已揀選擇我們每一個人:「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我是你的上主,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是貴重的,我愛慕你。」
 [II]

在祈禱中,我們把自己和那些托付給我們的人放置在上主的仁慈的目光前。上主接納我們之為我們,有美好的一面,但也有內心的矛盾,甚至錯失。福音給我們保證,我們的軟弱能夠成為一道門,聖神藉此進入我們的生命。

三十年前,羅哲弟兄在加爾各答寫道:「祈禱為你是愛的泉源。藉著完全的無私,捨棄你的自己、你的身體和精神。每天深入聖經的幾節經文,與另一位,即復活的主面對面。在靜默中,讓基督的生命之言在你內誕生,然後立刻實踐。」

他離開加爾各答時補充說:
「我們在極大痛苦的中心發現一個民族的驚人活力,並且遇過那些見證眾人能享有截然不同的未來的人後,現在就要離去。為了對未來作出貢獻,上主的子民本身有一個特殊的可能性:他們散佈在全世界各地,於是能夠在人類大家庭中建立分享的比喻。這樣的比喻將具有足夠的力量來傳播,甚至使牢固的架構動搖,並在人類大家庭中締造共融。」
 [III]

今天,羅哲弟兄的這個呼籲更具現實意義。基督徒分佈在世界各地,他們能夠為眾人持守希望,因為他們把自己的生命植根於這個奇妙的消息:在基督復活後,我們的人性不再破碎。

假如我們容許基督徒之間繼續分離,又怎樣在地上為上主的愛作見證?讓我們敢於邁向有形可見的合一!當我們一起轉向基督,當我們一起祈禱,聖神經已團結我們。在祈禱中,我們謙遜地不斷地屬於對方。我們有勇氣不再在沒有顧及他人的情況下行動嗎?

我們越走近基督和福音,我們越彼此走近。

透過彼此殷勤款待,形成恩賜的互贈。今天,為使福音的聲音讓人聽見,這一切恩賜是必要的。那些信任基督的人蒙召把他們的合一奉獻給眾人。這能夠顯露對上主的讚頌。

那麼,福音的美好比喻實現了:這小小的芥子成為園中最大的植物,空中的飛鳥都棲息在它的枝頭上。 我們植根於基督,發現向眾人開放的能力,甚至向那些不能相信他的人或冷漠的人開放。基督成了眾人的僕人;他沒有羞辱任何人。
 [IV]

相對於從前,我們今天更有可能越超國界,生活在共融裡。上主賜給我們祂的氣息、祂的聖神。而我們祈禱:「引我們的腳步,走向和平的道路。」
 [V]

1.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開始他的職務時寫道:「所有人民都是同一個家庭裡的成員。」(世界和平日文告,2006年)
在加爾各答,基督徒在其他各大古老宗教當中屬少數族群。在印度,宗教之間的緊張關係有時導致嚴重的暴力事件。然而,彼此尊重構成信徒之間宗教關係的本質。每個傳統的慶節都得到別人的尊重,甚至可以成為分享的機會。

2. 一位來自黎巴嫩的青年,本身也是一個家庭的父親。在中東,當雙方的炸彈襲擊事件加劇之際,他給我們寫道:「心靈的平安是可能的!當你被人羞辱,所面對的誘惑就是要轉過來羞辱對方。儘管受苦,儘管仇恨越來越激烈,儘管在軟弱的時刻,我們內心渴望報復,但是,我仍相信平安。是的,此時此地的平安!」

3. 泰澤的幾位修士在孟加拉生活了三十年,而當地大多數人都是回教徒。他們分享最貧窮和被遺棄的人的日常生活。他們中一人寫道:「我們日益發現,那些因軟弱和表面上的無用而遭社會拒絕的人,其實是上主的臨在。如果我們迎納他們,他們逐步地帶領我們離開一個超競爭的世界,邁向一個心靈共融的世界。在多種多樣的宗教和文化中間,我們在孟加拉的停留會成為一個標記,就是藉著給予脆弱的兄弟姊妹的服務,從而開闢一條和平與合一的道路。」
德蘭修女在加爾各答所開始的工作繼續由她的修女們發揚光大。照顧最貧窮的人和給他們顯示仁愛,是上主的愛的清楚標記。在世界各地,有如此眾多人正在走上同一的團結關懷之路;沒有他們,我們將身處世上的什麼地方?

4. 不平等遲早導致暴力。世上百份之二十的人口生活在最發達的國家,使用我們地球百份之八十的天然資源。有效的管理能源和飲用水的資源變得越來越迫切。

5. 在羅哲弟兄的殯葬禮上,Grande Chartreuse隱修院院長馬塞蘭.德維思(Marcellin Theeuwes)寫道:「羅哲弟兄去世的境況是那麼令人震驚,但這不過是外在的覆蓋層,其作用是更加揭露他所培養的脆弱性,作為上主選擇的門道,好能進入並與我們同在。」(也參閱格後12:10)

6. 第四世紀的一位基督徒表達出祈禱和承擔兩者如何相輔相成。對他而言,參與感恩祭促使我們與窮人團結共融:「你想尊敬主的身體嗎?那一位曾說:『這是我的身體』,也說:『你看見我餓,卻沒有給我吃。你沒有對最小的一個兄弟所做的,就是沒有給我做!』因此,藉著與窮人分享你的財物來尊敬基督吧。」(金口聖若望,《瑪竇福音講道》50)

7. 第一代的基督徒在世界屬於少屬族群,但經已有這個信念:基督藉著在十字架上交付自己的生命,從而拆毀阻隔各民族的牆壁。(參閱弗2:14-16)

8. 在第六世紀,一個住在巴肋斯坦的基督徒寫道:「想像世界是一個圓圈,上主是中心,半徑就是人類生活的不同方式。那些願意走近上主的人,便會走向圓圈的中心,在走近上主的同時彼此走近對方。他們越走近上主,就越互相走近。他們越互相走近,就越走近上主。」(迦薩的多洛迪奧 [Dorotheus of Gaza],《指導》,6)

9. 「教會與其他宗教的關係,是由兩層尊重所決定:尊重人對他生命的最深疑問尋求的答案,以及尊重在人內聖神的行動……任何真實的祈禱都是由聖神所促成的。而聖神神妙地臨在於每個人的心中。」(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
身為基督徒,我們不能隱瞞一個事實,即我們信仰的中心是基督耶穌,祂以獨特的方式使我們與上主結合(參閱弟前2:5)。但是,這絕對真理非但沒有阻止真正的對話,反而使我們投入,因為,如果耶穌是獨特的,這是由於他的謙遜。因此,我們從不可因他的名而鄙視別人,卻只能欣然接受他們,並任憑他們欣然接受我們。

10. 在這路上,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是那些能夠支持我們的人之一。在二十世紀最黑暗的時候,他交付自己的生命以致殉道。在他去世前的幾個月裡,他在獄中寫下這些話,是我們現時在泰澤詠唱的:
「上主,讓我的思想匯聚於你。與你一起便有光明,你不忘記我。與你一起便有助佑,與你一起便有忍耐。我不明白你的道路,但你知道我的道路。」

上次更新: 2007年3月5日

脚注

[I瑪25:40

[II依43:1-4

[III羅哲弟兄,《致上主的子民》,1976年。

[IV參閱路13:18-21

[V參閱路1:79